“宦官”和“太監”是兩個概念。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

何謂“宦官”
宦 官原本泛指宮中的侍奉之官,自秦漢之後才逐漸成為被閹割後在皇宮中為帝王及后妃服務的男人的專稱。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閹人事件發生在商朝,在甲骨文中已 出現“凸刀”字,其形狀為用刀去勢,其義與“閹”字相通,說明商王武丁時期就出現了閹人。根據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上有“羌”的字樣,是陰莖,則表示切 斷,羌是殷朝西方的西藏人。這片甲骨文是敘述殷朝的武丁王將抓來的羌人閹割後變成宦者以祭神。此時王宮中是否使用閹人,尚不可知。但是到了西周時期,閹人 服務於內宮已經有史可考,《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 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

西周時代的宦官稱做寺人,古代“寺”、“侍”兩字相通,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此奄人也。當時宦官人數不多,“宦者不過數十人,內小臣四人,寺人五人,閽人每門四人而已,不若後世之多” ,而且宦官機構的設置尚無系統規範。  

到 了秦漢時期,宦官人數急劇增加,機構的設置也漸趨系統化和正規化。秦漢時期,宦官已成為國家官僚體系的一部分,“宦官”之名,也始於秦。秦漢之後,歷代封 建王朝的宦官制度雖有不少變革改易,但是大多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沒有脫離秦漢時代所奠定的基礎,直到20世紀初,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延續兩千餘年的宦官 制度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何謂“太監”
太 監本是古代官職的名稱,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遼史·百官志》載,遼代南面官諸“監”職名,有“太監”之稱,但在具體稱呼上,僅稱監,如太府 監。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不過這時的「太監」是一種官職,並非後來意義上的「太監」。

宦官和太監都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戰國時期的宦官不全是「閹人」,它們的分水嶺是在東漢時期;東漢以後,宦官則全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中載有「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當時用「閹人」充當宮廷服務人員的主要原因是:後宮女眷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發生穢亂宮帷的醜事。

中 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宦官的王朝是後梁,因為太祖朱溫極其討厭宦官,朱溫(公元852—912年),歸唐後賜名朱全忠,天復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韓 全誨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駕。不久,朱溫殺宦官700 多人,唐代中期以來長期專權的宦官勢力受到了徹底的打擊。朱溫稱帝后,因鑑於唐代中期後宦官專權,故後梁成為不用宦官的朝代。

到 了明代時,「太監」和「宦官」才變為專門為皇室服務群體的統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鞏固其政權,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 衙門。十二監的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這些「太監」均由宦官來擔任。官級小的稱為「少監」、「中監」,官階高的稱為「太監」。雖然明朝時「太監」必須 由宦官來擔任,但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明廷規定,「太監」是宦官的頭頭,有品有級有俸祿。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後期,太監「多如蟻陣」,最多時 達十萬之眾。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也就是說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清朝時,基本上就沒有「宦官」這個詞而只剩下「太監」了。袁世凱稱帝時,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太監全部被趕走,「太監」的歷史就此終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c10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